幾年沒吃到粽子了。也不是買不到,但對市售或團購的粽子總是興趣缺缺,連上次幫人代買也沒買自己的。
反正外面賣的,怎樣也不可能是我喜歡的、我們家的味道,所以就無所謂了。
其實現在回家,也吃不到小時候的味道了。包粽子很費工,所以媽媽已經多年不曾包粽子(應該是奶奶被叔叔接去泰國之後就沒包過了吧?)。蒸糯米用的大檜木桶不知道是送人了還是什麼的。
最接近家裡味道的一次,是猶他叔叔家自己包的,裡面有蘿蔔乾、有蚵乾、有豬肉片,吃到我差點噴淚。蚵乾在美國太罕見了,這麼珍貴的東西,每粽子裡只有半顆。但是蒸了之後就整個粽子充滿熟悉的香味。
我知道很多人覺得蚵乾味道很怪、很噁心,但我就是喜歡這個味道。覺得沒有蚵乾的粽子就味道不對。
另一個和粽子相關的回憶,則是和高中同學有關。班上嚴格來說只有我一個外地生。(另一位是花蓮來的,家人都搬來台北陪她了。)端午節時,大家擔心我沒粽子吃,所以輪流帶粽子來給我,吩咐我不必帶午餐。所以我就這樣吃了大江南北的各種口味,大開眼界。
當時的粽子才不是什麼北部粽、南部粽這麼簡單,而是有不同省份背景的粽子。因為同學們大部份是外省背景、家裡吃的有廣東粽、湖南粽、江西粽等等。
南部粽很糊嗎?我吃過糊到連米粒都不見了、肥肉也化到和米融在一起的粽子,據說是的某個省份最道地的味道;對我這個吃慣北部粽的人來說,那個粽子糊到我懷疑人生真的讓我一生難忘。
當時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粽子裡可以包栗子、蛋黃、干貝之類的東西,很新奇。
啊!還有客家粄粽。我也是高中的時候才第一次吃到。我們家雖然在苗栗,但我們不是客家人(這一題從小到大被問到煩),海線這邊閩南人居多,要翻過山、到達山線那邊才是客家族群,所以我其實和客家傳統食物不熟。
高中時到台北唸書,第一次在舅舅家吃到舅媽包的粄粽,才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好吃的米食。
舅媽是中壢客家人,家裡有大家族、逢年過節會自己磨米作粄。舅媽廚藝好,所以她從哥哥姐姐家帶來磨好的米、做出來的粄粽,當然是美味無敵。
年紀大了,回想過去的事總是和食物相關。這也足以反應我有多麼貪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