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2011

台灣印象攝影展

那天連到圖書館的網站查期刊時,眼光餘光瞄到「Taiwan」的字樣,馬上跳回上一頁,定睛一讀,原來是在圖書館的「活動公告」欄位出現了「Taiwan Sublime: An exhibition of four photography masters' vision of the Treasure Island. 」。

我把消息傳給每天都在圖書館用功的 Lan ,自己也找了時間前去一探究竟。

我在圖書館入口看到了公告,說是在一、二、三、五樓都有展出,心裡不免疑惑:那到底是在哪裡哩?走動了一下才發現,原來是散佈在各處的走廊上,就掛在牆上。其實還蠻容易被忽略的,但是也的確蠻容易被看見的。這話有點矛盾,但…真的是這樣。

不曉得這些攝影作品,在其它國藉的人眼中看來是什麼形象、什麼感覺。

我看到了原住民顏色斑爛的裝扮、我看見傳統廟宇美麗的建築和人們投入的表情。可是在圖書館的冷靜氛圍中(也許只是因為冷氣很強),我也非常冷靜。沒有感動到不行的情緒泛濫、也沒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思鄉情緒。為什麼呢?

這些攝影師都是大師,作品自然無可挑剔。但是這樣作品都太強調「異國風情」了。就像是美國人會覺得加了 soy sauce 的食物就是「Asian Flavor」、用了 Tariyaki sauce 就是「Japanese Fusion」,所以一定要來點民俗風強烈的服飾和廟宇影像,才像是一個「外國」、一個「神祕的美麗島」。所以主辦單位的確用上了美國人的思維挑選展出作品,希望能吸引最多目光。

以比例來講,SLC 裡熟悉台灣的人應該會比其它大城市多吧。因為有不少人去過台灣、甚至會講帶著「純正」台灣腔的中文。我還遇過金髮碧眼的學生下了課過來找我,問我「妳會曉講台語嚒?」,然後用台語說,他在台中住過一年。他們都曾經是穿白襯衫、騎著腳踏車在台灣街頭傳教的摩門教徒。

不曉得他們看到了這些攝影作品,會不會跟旁人說:「我住過這個美麗島,那裡有……。」

回頭說主辦單位,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in San Francisco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of Utah,根本就沒提到台灣二字,幸好我不是美國人,不然一定是一頭霧水。 Taipei 的Tai 「非常勉強」可以算上半個Taiwan ,但一定很多人又想成泰國的 Thai 了。主辦單位的中文名稱是「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中華聯誼會」,一樣沒有「台灣」字樣。

這就是台灣在美國的真實現況,也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會有所改變。

不曉得「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平常到底都是在辦些什麼事(哼哼,我和這個辦事處的某官僚到只會欺負學生的女性辦事員有過一番恩怨哩)。希望他們辦的這個展(不曉得花了多少錢和氣力),多多少少能讓外國人對台灣多一些好奇、多一些欣賞;要說單是看這些照片就要增加什麼「對台灣的認識」,恐怕是很不容易的。

1 則留言:

  1. 人對事物的刻板印象就像遺傳因子一樣綁定在腦意識中。
    也就不在期待去改變,而思考如何去逆向操作。
    “你印象中的民俗風,實在是太容易商業化了”商業意識如此高亢我會這樣高興地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