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覺得自己算是個紀錄狂,從大學時愛寫 bbs 文章碎唸、到現在寫部落格和 Facebook 狀態,常怕自己會忘記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但用行動裝置鉅細靡遺地記錄也一切,這不會太誇張嗎?人真的須要紀錄自己的生活到這種境界嗎?
當然廠商擁有大量使用者資料之後,可以創造出讓使用者生活更美好、便利的產品和服務。比方說:
- Netflix 已經可以根據我看過的影片和評分非常準確地推估使用者的喜好,甚至以這些資料理出來的「資訊」(使用者最喜歡的演員、影片類型、主題、劇情等等)而發展了自製影集 House of Cards ,非常科學也非常成功、震憾了整個娛樂產業。
- Amazon 的例子也不必說了,頁面上滿滿的推薦商品都是針對我個人的搜尋、點選、購買行為而來
,讓人不得不承認真的很好買。 - 廠商知道在什麼地方是喜好鄉村音樂的人會去消費的,可以安排某個新歌手的音樂在這些地方作為背景音樂不著痕跡地播放,默默達到洗腦的目的。
- 以前的交友網站通常都是以使用者自己填入的喜好和背景資料來配對,以後就可以改用「生活型態的適配程度」來配對:上下班時間、活動地區、運動和飲食喜好、消費能力和喜好品牌…等等,甚至是使用者本身都不曉得的一些喜好和生活型態特徵。
- 現在的汽車保險估價通常是以車輛狀況和駕駛人的出險紀錄來計算;以後可以改用活動範圍、平均移動速度、完全不能造假的駕駛習慣來估價。
但是我忍不住又想到,如果行動裝置掉了,那麼就等於我把整個人都攤在別人面前了(真是赤裸)。廠商擁有一切我的生活細節,我難道就這樣自願放棄我的隱私權嗎?當然廠商都會說資料分析是聚集所有人的資料一起、不針對特定個人、也不會揭露可以辨識特定個人的資料。但我真的希望我的人生不知不覺中受到商人的操作(是說現在的商人操作各種節日已經夠多了),甚至無意識地接受「推」給我的商品、服務、和交往對象嗎?到後來,我會以為我所作的一切決定出自於我的獨立意願,但事實上全是廠商計算後的安排,是這樣嗎?
想像一下:愛上一個人不再是偶然的相遇、兩個人互相磨合之後的結果,而是經過科學精密計算之後的「 99.99% 相配」。這樣以後誰還要看愛情電影、小說呢?當然生活型態和喜好相合的人可能終究還是會相遇、產生化學作用、相愛,各方面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可能最後無法相守,用資料分析來配對可能省去冤枉路、結果根本就是一樣的。
我熱愛資訊科技,深信資訊科技可以改善人類生活,我只是希望人還是能主導自己生命的過程、保有自己思考和選擇的能力而已。
或許只是我想太多了。(抓頭)
科技也是人創造出來的,所以應該是人去控制它而不是它來控制人啊~~
回覆刪除以後的電影就會演,當這些高科技系統與裝置出現bug時所發生的戀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