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最近破例又加入了一個社團,還會固定每天收看;社團名稱叫「不塑之客」,望文生義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個以「環保」為主題的社團。
其實「不塑之客」裡一樣會有發言不遜、讓人看了皺眉的人,也難免有意見不合而吵起來的發言。但大部份社員的發言都很正面、都很踴躍地分享自己又為了環保做了什麼努力、或是遇到困難了而尋求別人的意見。當然每個人的做法各有不同、那些做法也不見得我全部都能認同,但社員的精神十分可佳。可能是因為「力行環保」這件事本身就具有正面意義,社團裡的氣氛比我看過的其它社團都好。
所以每天上去巡一下,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吸收正面能量」,看到其它人也在努力減少垃圾、儘可能地為其它生物、為人類的下一代保護環境,也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要持續努力。
我很認真地想過,「不塑之客」和我先前參加過的社團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自然地維持一種平衡的秩序、不會分裂或是吵到讓人厭倦?社團的成立宗旨不同、管理員的態度和管理方式也是主因、幾位意見領袖的發言態度也是影響很大。至於各社團裡的社員一向都是形形色色,影響力很難評估。
似乎可以套用組織行為學來分析網路社群的行為啊。已經有很多研究分析企業組織裡的公民行為,但是 Facebook 社群成員可以自行選擇匿名(用替身帳號什麼的)或不匿名,受到的社會壓力也不同,和其它社員的聯結 (tie) 也不同於企業組織裡的現象、也沒有工作績效的束縛…。可是這種研究對人類知識似乎貢獻不大,就算研究出結論了,也只能當成沒有人關心的「冷知識」。
我好像又職業病上身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