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2017

回家?

因為還沒補充食物、冰箱連個雞蛋都沒有,我們第一餐就往 Weiss 報到。幾杯咖啡下肚、桌上的食物清空了之後,才有一點回魂的感覺。

要離開之前,服務人員 J 照例和我們握手道別,然後他說了:「歡迎回家 (Welcome Home)。」我們笑了、謝過他、道別。但其實我心中充滿一種五味雜陳的滋味。

家?哪裡才是家?到底是回台灣還是回美國?

對我來說,台灣是家、通霄才是家。但是我在通霄早就沒有房間了,我的東西要嘛在箱子裡、被層層的灰塵掩埋,要不然就是根本被收到哪裡都不曉得、根本就找不到。「不在通霄的日子」都比「住在通霄的日子」長了,這樣真的算是家嗎?每年回去和媽媽短暫相聚的時間,總是要花幾天「習慣」。(在北部還有一個婆家,請容我暫時不把它列入討論。)

美國的家是家嗎?是我們第一間自力買下的房子,屋子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要如何安排的,家當都在這裡、日常生活的方式也在這裡。但是對這個國家來說,我恐怕永遠都是個外人。對於這個國家的內政外交我沒有置喙的權力、也沒有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感;看到美國社會發生什麼問題,我只會當作「增加知識」那樣地研究,而不會掛在心上。

所以,回來準備開學、準備恢復日常工作日的作息,算是回「家」嗎?

其它在海外工作討生活的人,到底都是怎麼適應這種問題呢?或者只是讓自己不要去想這個問題?通常家人朋友會問我:「今年會回台灣嗎?」等我人在台灣了則會問:「什麼時候的飛機回美國?」回台灣是回、回美國也是回。

或許可以換個方向想,回台灣是回、回美國也是回,是我有兩個家的意思,這樣比別人擁有得更多。這樣想也太自我安慰了,但我沒有更好的「詮釋方法」。

(順道一提,我最討厭有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地說,旅外人士每年回台灣佔用健保的便宜。別人怎麼做我不曉得,我一向都是乖乖繳費;還在唸博士班時回台灣去拔了一顆智齒,就業之後就沒用過台灣的健保了。而且根據統計數字,旅居在國外的人貢獻給健保的費用比使用的金額多,整體來講對健保是增加收入。我明白全民健保是強制性社會保險,所以對依法繳費沒有意見、也明白有啃健保的爛人存在,但請不要污名化所有旅居外國但會定期回台灣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