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008

山本文緒《有家可歸的戀人們》、村上龍《最後家族》

其實這兩本書都看完很久了,一前一後,只是一直不知道怎麼寫它的讀後感比較好。《有家可歸的戀人們》剛看完時的心情很複雜,有種說不出的難受。但是能讓我完全忘記人在 shuttle 上,而要 Karen 出聲提醒我該下車的小說,近期只有這一本。也難怪當時黑眼圈會大力推薦,還不斷追問我看了沒?覺得如何?

後面接著看《最後家族》時,卻是剛剛好相反,在前面部份看得心亂如麻,最後卻漸漸釋懷,可以舒開眉頭。這兩本書我會想放在一起說,因為他們有幾個共通點。當然,兩個作者都是來自日本,講的是當前日本的社會議題(也許也存在台灣,我是這樣相信的。因為日劇在台灣太泛濫、日本文化在台灣社會是主流?這恐怕是另一個問題了)。更重要的是,兩本書各自以不同的角度講到「家」的觀念。

家是每個人每論如何都得回去的地方?或者說家是每個人最後的避風港?這兩個意義從某個角度來說,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

我常在想,小說家如何可以寫出這麼多不同的人生。尤其是某種微妙的心理狀態,如果你不是故事主角,怎麼體會出那麼多細微的滋味,而且轉換成栩栩如生的描述?例如村上龍筆下繭居族的內心掙扎、對人群的恐懼、對窗外世界的視角;又如山本文緒寫出看似純良的妻子,對於家庭生活失去感情的莫可奈何,又塑造出一個惹人厭的中年大叔,但又讓讀者在最後能寄予同情。一口氣看完這兩本書之後,我明白了。故事動人之處,固然是人物角色的形塑生動,更重要的是故事主軸所環繞的情感,還有小說家在故事背後對主題所投注的關切。

結婚幾年了、有了小孩的夫妻,他們的家庭觀念是什麼:可以隨時放棄這個像瓷器一般脆弱的聯繫,或者只能偶爾在外面有一段不倫?

家中存在有問題的家人,會對整個家造成怎樣的改變:是會想對其它人隱瞞、會想放棄他,或是無論如何想要守護?

很多人會在工作上盡心盡力,會努力維持情人之間、朋友之間的情誼,那麼對家人就應該視為理所當然而不必付出努力的嗎?對很多第二代而言,出生在這個家庭並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結果;然而對自己選擇結合的夫妻來說,在感情逐漸流失後,相守數十年似乎也不是一種心甘情願的下場。

我並不知道「家庭觀念」對生物來講是不是一種自然的天性,或只是一種後天社會的約束。只是在這兩本小說中的家,會讓人忍不住一再思考。

2 則留言:

  1. 我對"我常在想,小說家如何可以寫出這麼多不同的人生。尤其是某種微妙的心理狀態,如果你不是故事主角,怎麼體會出那麼多細微的滋味,而且轉換成栩栩如生的描述?"這句話很有感覺,或者該說,應該每個愛看小說,想試著寫寫小說但覺得自己想不好的人可能都會這麼覺得。
    有家可歸的戀人們看完之後馬上推薦同事看,結果他一直沒還我我也忘了跟他拿,現在不記得書的內容了,只記得很好看。 -.-

    回覆刪除
  2. 所以要寫讀後感啊。明天交一篇來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