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2009

實用

今天吃飯到一半的時候,我問了 Lan 一個問題:「有什麼你在大學、碩班時代學的東西,是現在仍覺得用得上的?」他從資管跨到現在的領域,專業內容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什麼東西是可以不分領域仍然實用的?

如何使用 Word ? XD

這個問題源自於我在 plurk 上曾起過的一個感嘆:「很多人都會從 A 領域跳到 B 領域念書或做事。我有時真的不免會好奇:他/她們到底是怎麼發現自己其實比較適合 B 領域的呢?我從大學就一路念一樣的東西,實在缺少這樣的體認。」我現在所做的事、所讀的 paper 、所做的研究,實在也不出我碩班時代就建立的基礎啊。

Lan 想了想,說是「分析事情的方式」。再則就是邏輯了吧。他有一門課,是學怎麼用 Excel 試算表運算分析、幫助決策;在寫判斷式時他的同學們大多聽得一頭霧水,但這對他來說只是一些「一片蛋糕」。其實這蠻有道理的。畢竟科技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概念也不斷地產生,大學課程真的能學到的東西相對有限;如果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分析的方法」或是「學習的方法」,才能應付長長人生中的各種挑戰吧。

不然不同時期流行的程式語言不同、流行的資料庫系統也不同,難不成要每次都要砍掉重練?只要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很多知識都是可以自行吸收的吧,我想,所以只要學會概念或思考的方式就夠了。

難怪孔子會說:「吾道一以貫之。」

回頭想想,我自己從大學教育中獲益最多的,其實也是一些方法或概念。就像是寫程式的模組化概念,對我現在寫 paper 也很多幫助:介面定義要清楚、模組要小而能 reuse。文書及網頁編輯要採用「套用樣式」的方法:才能省時又力、風格整齊、並且可以快速修改樣式、直接套用到所有文件或網頁上。作資料分析、或是看到任何統計數據時,先考慮到樣本的代表性、樣本數、推論的條件等。會想要自己思考一件事合理或不合理,而不是聽從別人的話就算數。

哎,想得再更遠一點,做父母(或其它生活在一起的長輩)可以留給小孩的,最重要的也是人格、品行和生活習慣這些「身為一個人的基礎架構」吧。(當然,如果有很多遺產也不錯的啦 XD。)

拉回來我原來的問題:很多人在校所學跟後來從事的工作內容並不相同。照這樣的邏輯想下來,這個問題也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了。因為在學校所學的專業內容其實並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事、用什麼方式去達成」罷了。

1 則留言:

  1. 忘了說還學到一個有用的,就是當初找個難搞的論文題目,四處搜尋稀有的文獻,多少讓我學到在進入金融市場領域時,怎麼去摸索尋找需要的知識或資料。不敢說我的方法有效率,不過碰巧找到一些前輩所推薦的書,某些方向算是對了。
    不過跟現在上課的東西,卻幾乎沒相關。 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