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寫中文不必考慮什麼結構不結構的;讀中文時也沒有考慮過什麼結構不結構的,雖然我們從國小、國中、高中一路都在上國語/國文課,也都被要求寫作文、被教過什麼要分為「起、承、轉、合」的,我倒是不曾認真去想過怎麼安排我的文章(從我 blog 碎碎念的風格應該也不難看出)。
開始認真寫英文的文章,是來念書了之後。一開始也只是編輯器打開了就開始寫,不曾認真思考過文章的結構,所以曾經被指導教授說過我的文章「is not easy to follow the logical flow of your article」。
今天和英文課老師一對一指導時,我就坦白對他承認:一個一個的句子我寫起來沒什麼大問題(反正可以查字典、查寫作手冊),但是寫成一篇三、四十頁的 paper 就會很痛苦了。整篇文章要有結構,每一個 session 要有結構,每個 paragraph 也要有結構,真是蠻辛苦的。後來經老師建議,先從 outline 開始列,再列出幾個重點,重點之間再加上 support 的材料,寫成完整句子,然後句子和句子中間再加上連接詞串好。這對我來說是很不直覺式的寫法,沒有完整的「思路」,反而比較像是拼圖。但聽說這樣可以大幅改善文章結構的問題,也就只好照著這樣做囉。希望習慣了之後會寫得比較好。
我本來以為文章結構是我們這種外國人才有的問題,但是沒想到本地學生也說「第一次學到文章結構這件事」,蠻讓我驚訝的。看來之件事情和語言無關,而是和腦袋裡的思路清不清楚比較有關係。我反過來問了本地學生:「那妳平常怎麼著手寫一篇 paper 的?」大部份人都說:「我會怎麼把我的 research 講給別人聽,就那樣把它寫下來。」或是「寫完 paper 我會念一遍,覺得念起來口舌會打結的地方就改一改。」對說和寫都得要再加強的我來說,這還真是讓我羨慕啊。
不曉得那種「一句話講成十句話」的人(好像不少美國人都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會不會也碎念到不行?
上次有個美國當地學生跟我說,覺得我講話所用的英文都太正式了。我只能苦笑。口語英文和寫作英文是兩回事,我只能選擇先照顧好寫作英文再說;「口語上過於正式」總比「寫作時過於不正式」問題來得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