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每天都忙到很晚,街上賣早餐的攤子又那麼多,我從來就不覺得有什麼「媽媽早起幫孩子準備早餐」的必要。上了小學之後,我很自然地就是每天跟著哥哥他們去吃早餐,然後排路隊上學。
我們最常光顧的,應該就是叔公開的攤子了。(稱呼「叔公」,但我其實也搞不清楚我們的關係是什麼,反正小鎮上大家互相扯一扯幾乎都可以攀得上關係。)他們賣的是肉羹、蒸的乾(油)麵,還有飯糰,所以我最常吃的就是「五塊錢肉羹、五塊錢麵」、「十塊錢肉羹麵」,或是「肉羹飯十塊錢」之類的。
很妙吧,我們不是說「大碗」或「小碗」,而是說我要吃多少錢的東西。
叔公的肉羹其實吃不到肉塊,而是比較像魚漿製品捏成塊狀那種,但湯裡有木耳絲和荀絲,據說湯本身是用很多豬大骨和豬頭骨熬的,裝到碗裡之後還會淋上一些黑醋,味道特別好。麵呢,則是很有彈性的油麵,用大蒸籠保溫,要上桌時再淋上滷肉汁。而肉羹飯則是用香 Q 彈牙的糯米飯加上肉羹(糯米飯本來是用來包飯糰用的),顆顆分明的飯粒外面裹上羹湯,真是…現在想到還是會嘴裡直冒口水,也不知道是誰先開始這麼吃的,真是天才。
當年叔公的攤子就搭在馬路邊、轉角上,坐在棚子裡其實就是坐在水溝蓋上,也因此攤子裡還有電線桿、一個小小的戲院公佈欄板子。他們生意做到中午之後就會收攤、讓馬路恢復原狀,所以電線桿上和戲院公佈欄的廣告紙照樣貼得滿滿,除了電影海報之外,還有什麼清涼的牛肉秀、競選人的宣傳海報之類的。我記得自己一面吃著肉羹,一面覺得這些廣告紙真是很趣味。
叔公的肉羹攤到現在生意還是超級好的,應該是早就換第二代接手了;但也仍然和以前一樣,都是用大大的鉛桶(鐵桶?)一桶一桶地一直往鍋裡加(真好奇他們一天要煮多少桶的肉羹),味道也還是一樣無話可說的好吃,就算後來出現過幾家競爭者,也只有叔公的攤子一直屹立不搖。只是他們移到附近自己蓋的樓房裡了,不再有那種坐在水溝蓋上吃早餐的場景發生。
認真想一想,和大哥、二哥一起去吃早餐、一起上學的日子應該只有我小學一年級那年吧。等我升上二年級,大哥也升上國中了,生活作息也就和我們不一樣了;更別說是再晚一年之後,二哥就到大甲去念國中了。
可是為什麼我們排排坐在樓梯上穿鞋子的畫面就是這麼清楚,我也只記得和他們一起吃肉羹麵呢?至於小學三年級之後我的早餐吃些什麼,反而變得印象模糊了。
唉~butter有沒有覺得,現在說來尋常的事,當初如果有拍照〝存證〞多好,我就想看三個小兄妹吃肉羹的照片。
回覆刪除可是時代差不多的我們的父母那一輩,應該都是忙營生,沒空也沒想到這種事吧。我妹一直有點遺憾,我們小時候沒什麼照片,所以即使她是個小懶惰的媽媽,還是幫孩子們整理了數十本相簿呢。
我也很喜歡 蒸的油麵
回覆刪除印象中我吃過的也是淋上滷汁(好像有點蒜味)
又Q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