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家端出來買豆花的碗公都大小不一啊,錢怎麼算呢?和肉羹麵的點餐方式一樣,我拿了碗公給老伯伯,通常都會說「買五元/十元豆花」之類的(實際的價錢不記得了),伯伯自然會裝好適當的份量交給我端回去;而我們家最常用的就是一個藍色有小白花的碗公。
老伯伯的豆花攤其實很簡單,一鍋糖水花生、一鍋薑湯、一大鍋豆花,都是熱騰騰的;當時也不流行吃冰豆花,我們也很習慣這樣吃。大家都拿五元銅板去買豆花,他也就直接放在台車上。老伯伯的豆花是真材實料的:自己煮的薑湯非常濃、豆花香味也不用說,所以後來在外地吃到薑味淡薄、豆花稀軟的「東西」,簡直要翻臉。
後來也不記得什麼時候,豆花車就不再出現在鎮上了。不過那也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唸大學時,中央大學的消夜街入口有一家應該是所有中大人都吃過的攤子,只賣兩樣東西:飯糰和豆花;前一陣子和 Lan 在回憶我們的大學生活(當時還只是「比較熟」的大學同學),他還提到這家飯糰+豆花哩。其實口味非常普通,甚至根本稱不上美味,但是簡單又相對低熱量(我是說和雞排之類的東西相比),所以是男女生之間互送消夜最熱門的選項吧。
不過它真的就是一部台車、不附座位,所以我和 Lan 就曾經為了要聊聊天,就一起買了豆花,再一路走到操場邊上去吃。幸好當時也沒遇到其它同學,不然就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 。
再更之後,媽媽發現自己在家作豆漿、豆花其實很簡單,所以開始製作自家豆花。自家作的豆漿、豆花沒別的好處,就是又濃又香而已,只要水和豆的比調抓對了,軟嫩可口的豆花並不難求。(講得跟真的一樣,其實我沒有作過豆花,這些是聽媽媽說的 )。
這兩年夏天回台灣時,媽媽好像都知道我在「想」豆花,我半夜回到通霄時,家裡都有豆漿、豆花等著。我也是吞了一碗落肚之後,才有踏實到家的感覺。
近年來通霄有一家豆花攤上了電視,聽說是「食尚玩家」介紹的,所以變成了外地遊客會特地到訪的小店。那攤的確也不賴,現在回通霄也會吃那攤的割包、豆花當早餐。有機會到通霄玩的朋友們不妨一試。
我家這裡也有一攤豆花,從前是爸爸,現在是兒子賣,每天下午兩點開始環繞我們附近去賣,簡單純樸的手工豆花,每天都是現做的,從小吃這家習慣,我去外面都不會吃豆花呢~~
回覆刪除(筆記)列入參考 = =+
回覆刪除筆記ing...
回覆刪除我最喜歡古早味的豆花了。現在有很多豆花名店,那豆花吃起來一點豆味也沒有啊~~
手工豆花不知道怎麼做。我會做豆漿,可是不會做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