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2010

D23:豆包

台灣有很多家庭會常備一鍋焢肉吧,雖然基本材料都是豬肉和醬油,不同家庭煮出來的焢肉味道也會不太一樣,也可以算是一種各家各戶特有之味吧。很多家庭會滷上一鍋焢肉的時機,是在拜拜完之後,把牲禮中的三層豬肉作成焢肉。

我們家出現焢肉的時機,常常都是週末的時候,原因當然也不難猜,因為哥哥們和我週末會回家。兩個哥哥都是從小就愛吃焢肉,我雖然不吃肥肉也不吃皮,但我也喜歡媽媽滷的一鍋肉,滷肉汁淋白飯是最香的了!尤其是滷好幾天之後,肉汁更濃縮、大塊焢肉也滷透了,邊緣開始化開,加在滷汁裡增加味道的蒜苗也快要變成泥狀,加在飯裡最最最好吃!(嗚,又寫到自己狂冒口水了。)

除了滷汁拌飯之外,我當然也會揀瘦肉吃、或是專攻同一鍋一起滷的海帶、滷蛋,還有豆包。

這個豆包是指黃豆製品的那個東西;其實它就只是豆皮捲捲捲,作成方塊狀,可是味道就是特別好,再加上特殊的 texture (我不是故意要「烙」英文,但想不出更貼切的字詞,質地?材質?),是別的食物比不上的。我喜歡和焢肉一起魯的豆包,吸附了香濃的滷汁之後,一塊豆包我就可以配上一碗飯。

我記得二哥也很喜歡吃豆包,特別是炸過的豆包放涼、再淋上醬油、糖、大蒜、還有一點醋調成的醬汁,味道又和滷製的豆皮截然不同了。外皮有點酥脆、裡面則是保持軟香,醬汁非常開胃;當然可以一炸起來就熱著吃、但放涼了或甚至冰過了,我覺得更對味。我每次都覺得這道菜上面寫著二哥的名字、貼著他的照片。

這是通霄人發明的吃法嗎?除了媽媽自己作的之外,我就只在通霄的市場熟食攤、便當店之類的地方看過哩。

後來在台北最常見到豆包出現的地方,可能就屬麻辣火鍋店裡切成小塊的豆包吧。不過我覺得那樣太辣、完全吃不到豆味,所以並不喜歡那樣的吃法。麵攤和一些「加熱魯味」的攤子也買得到滷過的豆包,但是只用醬油煮過的味道,怎麼比得上家裡大鍋焢肉的肉汁呢?

今年夏天回台灣時,媽媽就順應我的要求,丟了好多豆包、大豆乾和焢肉一起煮,真好。這種家常平凡到不行的東西,才是我永遠吃不膩的味道。

3 則留言:

  1. 看完肚子好餓喔....

    回覆刪除
  2. 我比較常在素食攤看到豆包
    而且對它的印象
    竟然是...微甜

    回覆刪除
  3. 我想到我家加的是豆輪說,butter知道嗎?一圈一圈像個小輪子,滷汁會留在裏面我覺得好好吃。
    反而我小時候沒吃過豆包,去外面的滷味我倒是很喜歡點薄豆乾,用繩子綁著那種。好像這幾年素食流行之後我才常吃到豆包,跟妳和焢肉連在一起的印象大異其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