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2011

人生的方格子

這週五的演講者來自 NYU ,以往每年他都會來參加我們的Winter Conference ,所以不算陌生人。這位教授除了在大學教書、作研究之外,自己還成立了一家網路行銷公司,一方面收集網路上使用者的行為資料、另一方面也幫企業設計各種不同型式的網路廣告和過濾目標客群。

除了公開的演講、中午和全體博班學生的午餐聊天之外,我另外約了一對一談話的時間,希望可以從他身上多學到一些經驗和想法。

談話時,講到在大學裡任教的生涯、還有要怎麼決定研究題目,他在餐巾紙上劃了下面的圖,然後問我覺得落在哪一個象限是最慘的。

左上和右下這兩格的結局很明顯:左上嘛,非常優秀,不但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事,還可以獲得學校的認同、獲得終身職的聘書。右下最慘,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六、七年間只會充滿「責任」、「應該」等壓力,最後還沒拿到終身職,只剩下一場空。

右上其實也還不算糟,儘管沒有拿到終身職(可能是研究題目太冷門所以無法突顯貢獻),但至少可以花六、七年的時間在自己想做的事上面,每天開開心心地還有薪水可以領,在大學以外的地方可沒有這麼好的事。最後來認真想一想左下,好像真的說不上來是好是壞。我聽過有些老師會說,升等之後就可以盡情地作自己想做的事、想研究的題目,但是在熬過那六、七年之後,一來是研究領域被定位了、二來是丟下原有的領域再投入新領域很冒險,所以很可能會繼續留在那個不是自己最喜歡的領域裡,然後就這樣過了一輩子 XD 。

所以結論是,上面那列「做我想做的」的下場都還蠻好,但「做我覺得應該做的」似乎就不一定了。所以啦,還是努力找個自己很有熱情、覺得很重要的研究題目吧!這樣對社會、對學術發展、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比較好喔!

 

怎麼複雜的事情在大教授的筆下、在餐巾紙上就變得這麼簡單明白了?好像也不用自尋煩惱了。大教授還說,他剛畢業時剛好遇到經濟大蕭條,所以畢業後去某個研究機構待了六年,然後才有機會進大學任教。他從小就知道他長大後要當一個 professor 的,所以他從來不擔心、也不動搖信念,只是一直持續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當然我可以說他是資優生、是聰明人,所以人生才會那麼順遂。但是面對面聽他講故事,真的會激發我「有為者亦若是」的勇氣哩。

突然想到,如果把方格子的橫座標換成「找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沒有穩定的工作」:「做我想做的、並且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當然也是最幸福的,但是似乎能達到這種幸福的人並不多。那麼大部份人是不是會選擇「做我覺得應該做的、並且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然後期望自己有一天可以賺到足夠的錢之後,再好好「做我想做的」?那麼要多少才叫足夠呢?

人生的問題真是太複雜了,還是作研究簡單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