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2011

目無全牛

這個詞也可以寫為「目牛無全」,在教育部成語字典上的解釋是:「庖丁初次宰牛時,所見的是牛的身體,幾年後技術純熟,宰牛時,已不注意牛的外形。比喻技藝純熟高超。」所以這是一個和「庖丁解牛」相關的成語。

其實我曾經以為這個詞是代表「心中沒有事物的全貌」,和「瞎子摸象」一樣,沒想到我完全弄錯的;心中沒有牛完整的外形才是技術厲害。是說,這厲害和不厲害常常很難分別;或者在不同人眼裡、不同時候感受到的「厲不厲害」也不一樣。

我和我指導教授的寫作風格不太一樣,不過我會儘量遵從他的建議。

不過有時候讀著他給的非常細瑣的修改建議(感謝他這麼有耐心、願意付出時間),我不免會覺得:「蛤?為什麼要這樣?」但是他從來不睡釋,我只能乖巧地照著改、照著找資料填空;有時我常笑說他會挖好空格叫我填東西進去。所以寫 paper 常常有一種很不連貫的感覺。

等到整篇 paper 漸漸成形,這才看得出來之前的零星片段到底是為了什麼。

所以老師可能真的是寫 paper 寫到自然成習,所以目無全牛,也不覺得有向我解釋的必要;但是這個過程對我來說就真的是瞎子摸象了。

什麼時候我才能到達目無全牛的境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