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2012

齊邦媛《巨流河》

最近終於開始用很緩慢的速度讀《巨流河》。「慢」的原因是因我捨不得一次看完,也捨不得囫圇吞棗。老師不是什麼刻意講究辭藻華美的作家,樸實而真誠的文字非常吸引人,內容流暢精簡自然不在話下;她的一生和大時代的命運交纏,即便她已經用了精簡的文字書寫,仍是厚厚一大本。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來和《巨流河》相比,我自覺不是非常妥當,但是因為兩本書的時代背景部份重疊,似乎總是免不來相互比較一下。

如果要說兩位作者、兩本書最大的分別,我覺得並不在於「老師是個人親身經歷」、「龍應台是資料收集與訪問」,反而是「情感的深度」和「態度」造成這兩本書最大的區別。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裡有許多明顯以「煽情」為目的的文字,多到讓人感覺缺乏真實感,而且為了煽情,全書的筆調不免顯得沈重、讀起來很是累人。甚至有一些評論家指稱內容不符史實、為了製造「效果」而誇大了一些事情,誇大到變成謊言了。李敖為此還出了一本《大江大海騙了你》、而張大春也寫了「速食史學的文明矛盾」這篇評論、林沛理的「龍應台的感傷主義」直指:「《大江大海》最大的敗筆是用感傷主義(sentimentalist)的筆觸來渲染悲情」。

「每天沉浸其中的歷史長河中的哀傷和荒涼,那麼慟的生離死別,那麼重的不公不義,那麼深的傷害,那麼久的遺忘,那麼沉默的痛苦」這種句子,讓我聯想到魏晉時代的駢體文––不是不好,只是不免流於文過於情罷了。

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一九四九年前後確實發生了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以無數血淚寫成,如果可以好好地整理呈現,應該是值得台灣人瞭解的一段歷史。

回頭說《巨流河》,老師是親身經歷過八年抗戰、漂流來台、國家十大建設時期的人,她面臨更多生離死別、更多「沒想到這就是我見他的最後一面」;但是她在描述這些事情時,是這麼的平靜,只讓人覺得有座火山埋在地下發熱。她傳達的情感那麼真實動人,甚至會讓人閤上書之後還覺得心頭隱隱作疼。

本來看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時,我還在懷疑自己為什麼這麼「無感」,讀了《巨流河》之後,我才明白我不是無感;才看了一章,就想要去找王鼎鈞的回憶錄四部曲來看。

因為《巨流河》讓我想要瞭解更多那個時代人與事、想從不同人的描述中拼湊出那個時代「真正」發生過的事。這是龍應台自稱寫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目的,在我眼中她並沒有達成;但是齊邦媛老師的《巨流河》,不花不巧地實現了。

2 則留言:

  1. 我也比較喜歡巨流河,特別是她與飛官的那段。

    回覆刪除
  2. 深有同感
    當我看完很多人推薦的大X大X
    (一個晚上就看完了)
    轉頭跟小眼說「這本書太煽情」「很失望」
    而且還想去買大X大X騙了你 XDDD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