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2015

難以用科學分析的家庭影響

家人朋友在網路上分享小孩照片時,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囝未使偷生(小孩子不能偷生)。」總是可以從小朋友的臉上、甚至是走路姿勢或是坐姿,看到大人的樣子,這是遺傳基因奇妙的地方。還曾經忍不住跟朋友說:「原來你小時候長這樣,哈!」所以都是因為我媽的關係,我才會長得不志玲姐姐、只有氣質相像

也有一句俗話說:25 歲之後的長相靠自己。因為成年、獨立了之後,人有充份的能力和資源可以改變自己,無論是外力界入或者是由內在氣質開始改變。

可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大過於如此、大過於皮相肉體,那可能得花更大力氣和意志才能改變。

比方說飲食習慣、味覺喜好、和家人相處互動的方式、對錢財的觀念和態度,諸如此類。要說這些價值觀和行為是受到基因影響、還是生長環境的潛移默化,實在是難以區分。另外一種家庭影響則是「因為看不慣大人如何如何 ,所以我絕對不要這樣這樣」、「無論如何不想重蹈覆轍」的反叛行為,例子也非常多,俗話稱之為「歹竹出好筍」。相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個性不同,除了基因的排列組合機率之外,也有另一個可能是排行、以及家中其它大人的影響。比方說阿公阿嬤特別疼長孫、對老么特別縱容、阿姨姑姑對侄甥特別有情感上的連結等等。

雖然當事人平心靜氣反省自己時,似乎都可以找出自己行為背後的脈絡,但這些事很難用科學分析、驗證,因為變因太多無法一一排除。

所以要改掉某些習慣,或是想和某個部份、某段時間的自己和解,只能靠當事人自己的努力了,而且要有充份的意志力。不過事情要先從「覺察 (Awareness)」開始,這或許是最難的一步。在芝蘭之室都會久而不聞其香了,在一個吃飯只要五分鐘的家庭長大,怎麼能發現自己吃飯實在太快?看到同學朋友吃便當要半小時,還覺得是別人有問題。

會這樣想,我其實只是希望自己能有多一點的同理心。某些人講話刻薄不厚道,可能是小時候大人做的不良示範,她/他一路成長以來的心理創傷也很多。某些人過胖,除了生理上的因素(天生容易囤積脂肪又難分解、內分泌或某個器官出了問題)、很多也是成長背景造成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某些人揮霍成性,也許是小時候過得太苦、或是受不了大人的過度節儉。

所以現在看到很多「科學研究指出,父母這樣那樣的,子女會如此這般」的文章,不免都會覺得那把事情過度簡化了。難以否認的是:父母以及家庭中其它大人對小孩的影響(無論是正面或負面)是深遠的、可能是終身的、幾乎可以定下人生基調的。在小孩子面前的言行舉止真的非要小心不可,一不當心就會改變另一個人的人生。

想起來也太可怕了。

(是說在路上對陌生人說一句話、笑一下,也有可能改變他/她的人生,不是嗎?人生好可怕。)

我的「想太多」這種毛病,不曉得和我的成長背景有沒有關係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