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的時候讀了許多他的書,還記得第一本讀的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後來才去找他的其它著作來看:《火星上的人類學家》、《色盲島》、《睡人》等等。他的作品兼有科學思考及人性關懷,是我最嚮往的一種境界。
要快速認識薩克斯醫師其人其事,有兩篇文章值得一看:【科學史上的今天】7/9——薩克斯誕辰(Oliver Sacks, 1933-2015)以及董恆秀:薩克斯的化學奇遇記《鎢絲舅舅》。
在搜尋網路資訊、確認他的死訊時,我看了他在 New York Times 的文章 My Periodic Table(7/24 刊出)、還有 My Own Life(2/19 刊出) ,寫作時他自知生命將近,所以寫下這樣的文章與世界道別。我一邊讀一邊擦著眼淚,在心裡向他說再見。
很難具體描述薩克斯醫師對我的影響(其實青少年時候閱讀的內容可以說是直接形塑了我這個人),只是很像是偶然聽見一位老朋友的消息、可惜是他辭世的壞消息,讓我又是感概又是難過。我從小就立志當科學家(只是一直難以決定自己想當哪種科學家)、但是小時候又一直誤以為當科學家就是會變成和一般人無法溝通交流的怪人;薩克斯醫師用他的作品讓我懂得,對科學及真理的追求來自於對「人」及「人生」深切的思考與關懷。
他在 My Own Life 的最後寫著: I cannot pretend I am without fear. But my predominant feeling is one of gratitude. I have loved and been loved; I have been given much and I have given something in return; I have read and traveled and thought and written. I have had an intercourse with the world, the special intercourse of writers and readers. Above all, I have been a sentient being, a thinking animal, on this beautiful planet, and that in itself has been an enormous privilege and adventure. 我無法裝作不害怕。但是我最主要的心情是「感謝」。我愛人、也被愛;我被贈予許多、也回報了某些;我閱讀、旅行、思考、寫作了;我和世界有所交流,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特殊交誼。最重要的是,我是個有情感的人、能思考的動物,生在這美麗的星球上,這已經是一個極大的榮幸和探險旅程。他連最後面對死亡時都是這樣思考的:死亡是基因中編定好的、是每個人必然到達的終點;一生與這個世界有交流、人生充實,就已經無憾了,感謝可以來世上活過一回。如果到我生命結束的那天,我也能坦然說出這樣的話,就真的是不虛此生了。
我現在或許不是個傳統印象中的科學家,但我所從事的社會科學研究,更須要在探所真理時懷抱著對人的關心和真情,薩克斯醫師對真理渴求的精神、對生命尊重的態度,是我要一直努力學習的。
願您安息,薩克斯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