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017

作業

在 Facebook 上看到友人講起兒子的作業。這位小學生的作業是一張圖畫,寒假作業的其中一項。但是這位有創意的小學生不想用畫的,而是想要做一個半立體的作品;作爸爸的人幫著收集材料、協助做完了,當時就在 Facebook 上寫著,不曉得老師會不會不接受。結果揭曉了,「老師無法接受不依照規定所繳交的作業,一張圖畫紙,就是要在上面畫上色彩。」「他辛苦跟我一起合作完成的作業,老師連看都沒看,就要求退回重做,且必須在第二天補交缺交的畫畫作業。」

他的朋友們留言大多都是在說老師扼殺的學生創意、安慰著小孩。友人也說,他寬慰小朋友是說:「或許是我們沒把老師出的寒假作業題目看清楚,這是我們常常把創意超越於規定之外,卻忘記這個作業的初衷。」說實在,這位友人能做到這樣已經很好。

不曉得當初的作業上是不是有明確寫出要求,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是老師扼殺創意,還是小朋友沒看清楚作業要求呢?

想到去年參加的一個研討會,講的就是「透明化的作業設計 Transparent Assignment 」。每一份作業不應該只是題目本身而已,應該要寫出希望學生練習的技巧或知識,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達成學習效果,完成這份作業學生應該有什麼收穫。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動力、也會好好完成作業。

參加完研討會之後,我開始在我的課程裡運用這樣的概念,收到了學生的好評,我自己也覺得這樣設計作業和改作業時也方便多了。如果達成所設定的目標、學生表現出學習成果,那自然就得到分數,不必太在意枝微末節的事(當然,如果作業的目的本身就包括顧及種種細節、達成精準精確的結果,那枝微末節就要列入考慮)。

我想,每一份作業,不分大學生或小學生、台灣或美國,其實最重要的應該是要把「學習目標」講清楚吧,然後用這個目標作為評分標準,讓每位學生都知道自己這樣做,背景的原因是什麼。而不是用「作業好不好收齊」這種理由來限定學生作業的形式。

不清楚台灣小學教育的現況,不曉得學生的作業都是怎麼設計出來的。希望這對師生只是一時的溝通問題,作學生的不要灰心、作老師的也不要感到挫折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