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2017

在文章中的自稱

看到一篇有點奇妙的文章,我不認識文章作者,但從前後文推敲,應該是台灣某大學文學科系的教授。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他建議:
學生在論文中,不要啟用「筆者」、「作者」、「論者」、「譯者」之類文縐縐的詞。理由很簡單:用了這些彆扭的詞,研究生很容易忘記誰是誰。我寧可她們用「我」而不要用「筆者」。

我覺得奇妙而有趣的地方是「這件事居然要特別提出來講!」用英文寫研究論文是一向是 we 或是 I ,所以我也很習慣就是直接指稱自己,都忘了在論文中以其它名詞指稱自己這件事,這難道是某種台灣論文寫作的不成文規定?我特地去翻出當年的碩士論文來看、確認我當年沒有在內文用到「筆者」這樣的詞(拍拍胸、鬆一口氣),所以用「筆者」指稱自己,應該不是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矩才是,不然早就被我兩位嚴格到不行的恩師們糾正了。

寫研究論文這件事,除了在文獻探討的章節要回顧其它學者的觀點和理論,其它部份完全是「我」個人(或是我們團隊)對某個問題的想法和推論、驗證、然後解釋,非常主觀也非常有濃厚的個人思想在裡面,所以用「我」和「我們」作為主詞,我覺得才是正確的做法。以「筆者」代稱自己,是為了要創造一種客觀的印象嗎? 這就我不清楚了。

小時候看一些官方文章,特別是總統發表談話時,總會以名字自稱,比方說:「登輝一遍又一遍走過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阿扁在此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對英九來說,今年跟往年不一樣…」(以上取自三位前元首的除夕談話文稿),我也是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不能直接用「我」就好。幸好現任的元首蔡英文不再發表除夕談話、元旦文告之外,在就職週年的談話也直接用「我」和「我們」,聽起來就順耳、自然多了。

近年來也會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寫文(部落格或 Facebook 貼文)會以某個䁥稱來代稱自己,無論如何就是是不用「我」這個字,讀起來實在非常有鬼打牆的感覺。比方說某個叫小咪的人會寫「今天早上小咪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非常有精神,小咪決定以後都要早上做早餐!」,這種寫文風格當然也就不會是我訂閱的對象,我也會懷疑這人是不是會有點感覺精神分裂。也曾在 ptt 上看到有人自稱「原 po」,而被下面的整排留言攻擊。還有國文程度不好的人自稱「小女」,看得我頭很痛!既然國文程度不好,那就乖乖用「我」就好,何苦為難自己呢?

我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對「我」這個字這麼排斥,又不是用了「我」就會顯得不專業、或是有什麼不良影響,何必拐彎用名字代稱自己呢?

應該來發起一個在各界都大聲用「我」的運動,研究論文寫作、網路文章、報紙投書等等,通通用「我」,應該比較簡單易讀吧。

2 則留言:

  1. 我家教授反而更希望我們同學多用筆者、本研究來代稱,才不會讓她的腦袋一直充斥著我我我我我。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啊哈,太有趣了,真是每個指導教授都有自己的偏好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