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017

紙張上面的人生

最近接了一個服務的工作,就是幫某個獎項當評審。這次收到了二十二份資料;我先仔細閱讀了獎項評比的標準和審查重點之後,埋首在資料中好幾個小時。本來以為很輕鬆的,天真的我以為不過就是閱讀一些文字罷了,但是沒想到讀起來還挺累的。

不好意思透露太多他人的私人資料,但是基本上就是履歷表啦、自述啦、推薦信啦這一類的東西,其實和申請學校的過程很類似。每一份資料其實都是一份縮影的人生,這樣一想,我就實在無法在太過輕鬆看待了。這樣比喻吧,每一個人的人生歷程都不一樣,要怎麼比較呢?所以評審這種獎項特別頭痛。我要求自己儘量客觀(反正我也不認識其中任何一位申請人),在表格上打勾、註記、填分數、算出總分、最後再排名。完成之後覺得精疲力竭。

我當年申請學校的時候其實也是送出這樣的文件,然後就只能等待陌生人對我的「人生」進行品頭論足了。尤其是這種主辦單位嚴格限定文件頁數的,每一位申請人都必須拿捏自己想要在紙張上面表達出怎樣的自己,是強調這一方面多一點呢、還是強調那一方面多一點呢?自己覺得最自傲、應該放在最顯眼地方的重點又應該是什麼。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一陣子,有一位學生也是要參加某個評比,邀請我幫他寫推薦信。我讀了他的自傳之後,盡了最大可能為他寫了一份真誠的信,因為我相信這種事,真誠最重要、而不是什麼誇張溢美的辭句;這次當評審就讀到這種只有辭句堆疊、完全沒講到他/她對被推薦人真正的認識和評價。當時就覺得:又沒有面試交談,單靠幾張紙,真的可以忠實傳達出一個人的價值嗎?這次當完評審之後,這種感覺更是強烈。

我其實很想跟所有最後沒得到獎項的人說:不要失望難過,繼續做個好人,這次的結果只代表你/妳這次在紙張上看起來的樣子而已、只是某批評審的「閱讀」結果而已;身為一個人的直正價值,只有自己才清楚啊。

可是絕大部份的獎項申請,或是申請學校的第一關篩選,都是只有書面審查;就連找工作的第一關,也是只看履歷表而已。所以無論是台灣或美國,好好練習在紙張上表現出最佳的自己,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應該要列為大學必修課程之一才對。

總之,這次當評審看到的東西,又讓我一肚子的感慨萬千;其一是書面資料上的人生好片面;其二是我的人生比起別人實在已經很幸運了;其三則是比較不同的人生經歷真的很不公平。有些人的人生過得順風順水,當然也很優秀,但比起一些從失敗或弱勢環境中奮起的人,就顯得失色了,特別是在獎項只能頒出一位的時候,那些奮發向上的人就會顯得比較突出、讓人印象深刻。我自問:在我的評審過程中,是不是自動把那些人生順利的人排到後面去了?人生順利沒有挫折,這並不是他/她的錯啊。Lan 安慰我:人生一帆風順的,就不缺這個獎來肯定了吧。這樣講似乎有些道理,但我仍然覺得有些失落。

或許他們值得其它的肯定、但不是這個獎;換句話說,這個獎設立的目標和他們優秀的地方並不相同,所以結果才會如此,而不是他們不優秀或不努力。

世界上畢竟少有皆大歡喜的事、所謂的「獎」也就一向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我似乎不應該想這麼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