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019

週記 2019 (2) 1/7-1/13

(來張風景作為場好了。這是紅岩峽谷國家保護區 Red Rock CanyonNational Conservation Area 的風景)

一週大事

  • 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仍然與民主黨參議員在美墨邊境牆預算 (57 億美元)的問題上互不讓步,因此無法通過政府預算。美國聯邦政府局部停止運作天數創下史上最長的紀錄。
  • 1/6 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生效,是亞洲第一部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法律。依照此法規定,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意願人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立下書面的「預立醫療決定」,在面對生命末期、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政府公告的嚴重疾病下,可選擇接受或拒絕維生治療及營養。
  • 1/7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前往北京,兩國領導人舉行雙方第四度會談。
  • 1/11 行政院長賴清德提出內閣總辭,總統蔡英文宣布任命前行政院長蘇貞昌組閣。

讀書心得

讀到一個新的名詞叫 Serendipity,意思大約是「發現珍奇、意料之外的事物」。不知道這個名詞的起源從何而來,但是現在被應用在網際網路及資訊統方面,描述使用者在網路上可能很難看到新鮮的事物。比方說,各種網站中的自動推薦機制 (Recommendation System) 會分析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及行為、與其它使用者的行為資料交叉比對分析,然後產生推薦商品、文章、新聞等等。常見的例子是 Facebook 上所看到的貼文及照片都是個人化的內容、Amazon 出現的推薦商品也都是個人化的、 Netflix 的個人化影片推薦。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只會看到越來越多和自己過去喜好相符的內容和商品,很難脫離系統自動設定出來的「小圈圈」。

這個「小圈圈」的現象在過去已經曾經被提出,被稱為 Filter Bubble(過瀘氣泡),由 Eli Pariser 在 2011 年提出;在 TED 上有一則他的演說內容(點選後會另開視窗、可選擇中英文字幕及逐字稿)。

台灣的網路界也常用「同溫層」來描述這種現象;比方說,在 Facebook 的預設內容通常只會看到和自己看法相同的貼文(因為過去曾經按「讚」、留言、或花長間閱讀),所以常讓人誤以為其它人的看法都和自己相近。媒體也報導過這個現象影響了民主選舉結果(包括 2016 年的美國大選、2018 年的台灣九合一選舉及公投)。

既然知道了這是個問題,所以學者開始研究要如何打破這件現象、改善現況。過去自動推薦機制講究精準 (Accuracy) ,學者們主張新的一代的系統應該追求 Serendipity。Serendipity 代表的是驚喜 (pleasantly surprising),因此包含了兩個必須元素:「新鮮」和「有用」;再怎麼新奇,如果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那也就不能稱得上是 Serendipity 了。理論上來說,對一般使用者而言,Serendipity 可以讓人看到不同的意見、發掘新鮮事物、增加選擇的可能性;對商家而言,則可以開發新的客層及拓展可行銷商品的範圍。但是在資訊系統的設計中增加 Serendipity 真的可以對消費者及商家都帶來效益嗎?或者過去使用的「超厚氣泡」才能造成皆大歡喜的結果?我這週審的文章就是這個題目;我初步閱讀的結果覺得主題甚是有趣,但很多細節可以再加強。

本週也參加了一個線上研討會 (Webminar) ,主題就是為新學期制定目標及計畫。設定計畫為何重要?因為如果你不定下計畫,你就會隨波逐流,被他人推著走 (If you do not have a plan, you will become part of others.)。在設定目標時,主講人建議可以參照 SMART 原則:

  • Specific:明確
  • Measurable:可衡量
  • Attractive:有吸引力
  • Realistic:實際可行
  • Time-Framed:具時間限制
比方說「我要多運動」就不是一個 SMART 的目標,而可以改寫成「在 5/31 之前,我每天都要走 10000 步」(或替換成任何我有興趣的活動)。又比方,「我要和家人好好相處」也可以被改寫成「到今年底為止,我每天要有 30 分鐘和家人聊天、分享生活感想和趣事」。

我過去為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在工作方面的都很明確,也大致上符合上述的 SMART 原則,但是在個人生活方面的目標似乎都不夠明確啊。

生活感想

一年一度的「消費電子展」 (Consumer Electronic Shows, CES),據說是目前電子和科技產品類最大的貿易展覽會之一,每年六月在上海也有「亞洲消費電子展」 (CES Asia),但是規模還比不上本城這個大展,今年有來自 160 國家、180,000 人參加。因為大學唸的是相關科系,很多當年同窗都會代表公司前來參加,所以總是可以見到老同學。今年見到 e鄭朱,和老同學聊天果然可以和放鬆啊,不必繃緊神經。

看到網友 EP 說,老公在罵小孩時說出「妳就是像妳媽」之類的話,讓她非常憤怒。說實話,這種話真的是很傷人;對另一半來說,這是把責任都推到對方身上,對小孩來說,則是在責怪他/她沒得選擇的基因。這種話除了羞辱對方之外,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但是多少人從小到大就是一直聽到這種話、在這種話中成長的呢?想到就覺得難過。人就是受到基因及成長環境所影響,去怪罪這種事讓人多麼悶、多麼的不甘心啊。

剛好又看到另一位朋友撲大在討論「罵小孩」這件事時寫道:「我覺得遺傳的影響也很大。常常罵小孩罵到一半想到自己以前也是這樣,就罵不下去了... XD」
另一位朋友雷斯則回:「又接著想到自己小時候這樣也是被罵,於是就又繼續罵下去 :D」。
看得我又是感概又是好笑。多少人在面對小孩時會回想自身的童年經驗、試著以過去的自己來了解孩子的行為呢? 當然我們都希望下一代比自己好,但是很多孩子的行為實在是不應該過於苛責 -- 如果我們還能想得起自己童年時候的樣子。

同事的高中生兒子發起一個活動募集物資,要送給本城的非營利組織,專門照顧無家可歸的中學生。我看了傳單上列出來的物資,居然都是個人衛生清潔用品,牙膏、洗髮精、沐浴乳、止汗除臭劑、髮膠等。一時覺得心酸,下班後衝去 Costco 買了幾份,隔天帶到學校交給同事。中學生其實正值同儕壓力大、非常在意他人看法的時候,這個慈善機關會注意到他們這方面的需求,除了追求溫飽之外,也要維持乾淨整齊的外表。我佩服同事的兒子想到要幫助和他同齡的弱勢團體,希望他的活動可以順利達成目標。

本週末和同事高個子等人去登山。高個子 週三那天告訴我他即將赴另一所學校就職,讓我足足悶了好幾天。不過人生無不散的筵席,祝福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