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019

週記 2019 (3) 1/14-1/20

一週大事

  • 1/14 中國非洲豬瘟持續擴大,在甘肅也確認疫情之後,已高到 24 個省區被列為疫區。
  • 1/15 英國國會否決首相 Theresa May 提出脫離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的協議。
  • 美國聯邦政府局部停擺仍持續中。

讀書心得

 這不是書,但是算某種學習新知吧?)最近 Netflix 上有一部非常熱門的影集「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 麻理惠的整理密訣」,內容是居家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 (Marei Kondo) 到不同的美國人家庭中傳授密訣、幫助不同家庭清理雜物、打造舒適宜居的環境。多年前她的書就已經是日本和台灣的暢銷書,沒想到現在進入美國市場了,而且是從電視影集登場。她的方法被稱為「怦然心動整理術」:如果物品已經不能為你帶來怦然心動 (spark joy) 的感覺,那就應該在好好道謝之後捨棄。她並不會要求案主把東西減少到特定的數量,而且全部依照「怦然心動」的原則來決定取捨。想一想,這個原則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因為每一個人的認知能力 (cognitive capacity) 有限,對於外界來的訊息有處理上限;就算屋子裡堆滿各式各樣的物品,在一段時間之內、能夠觸動特殊情感的物品數量也就會有上限,自然不會留下太多物品。也因此整理的工作要分類別、一鼓作氣完成,不能延宕太久,否則就會失去這個整理原則的神奇作用了。

另外一個知名的例子,可以用來說明注意力和個人情感處理上限的,就是「鄧巴數 (Dunbar's number)」(點選後另開新視窗到 Wiki 看更多說明),人只能維持大約 150 位朋友,也是因為人的時間、精力、和感情都有限啊。

近藤麻理惠在節目中也傳授了如何折疊衣物、收納雜物的小技巧,重點在於要能一眼看見;除了方便取用之外,另一個目的應該是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有多少東西、不至於無限制地買新東西吧。她在開始整理房子之前,也會向房子「自我介紹」,這就比較像是透過某個儀式來造成心理暗示的效果,讓案主可以投入、承諾這項整理的工作。

我沒有讀過她的書,以上原理來自我個人的猜測。仔細想想,她和其它居家收納大師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她善用了很多心理學的原理來幫助案主達成「斷捨離」的目的,而不純粹只是收納而已;一切改變要從心理層面著手才能持久,這也是追隨者對她的方法心悅誠服的原因吧。

生活感想

為了系上的招生宣傳,獨自開車到本城的某高中開會。台灣的高中每一個班級都有一個教室,我去的高中則是每一位老師有一間教室(同時也是他/她的辦公室),學生每一堂課就去不同的教師專屬教室上課。對我來說很新奇;就算過去看了很多電視電影中的美國高中,這是我第一次踏進美國的高中校園哩。

學生羌蜜帶她的高中生外甥女來參觀大學校園,特地來我辦公室聊了一下,(這位混血小女生長得像演員許瑋甯,很可愛)。我對她有什麼話說呢?花時間好好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就算日後想轉換職涯也是沒有關係的,重點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的建議還算是中肯吧?我也變成這種大人了。

週末讀到一個讓人生氣的新聞,大意是有一位從美國搭乘長榮航空到台北的白人男性,以體重過重及右手受傷為由,在班機上對空服人員提出不合理要求(包括協助脫褲如廁、清理排洩物等)。這已經到達 harassment 的境界(harassment 中文通常譯為「騷擾」,但我覺得 harassment 的情況比騷擾還嚴重),我當時第一個感想就是:應該勇敢說不,對方如果在機上鬧事,就一切照規矩處理,要飛機調頭、通知航警上機抓人之類的,都有標準處理流程可以走,沒有道理美國的航空公司可以這樣做,台灣航空公司的空服人員只能容忍。難道是在台灣從小受到太多「逆來順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教育,所以才造成這種結果嗎?當時的情況可能逼得那位空服人員只能屈服,但是航空公司應該將那名惡劣乘客列入黑名單、甚至提告、求償。

週末去錫安國家公園 (Zion National Park) 爬山,不知道是因為美國聯邦政府局部停止運作的關係、中小學都開學了、還是冬天本來就遊客較少,這是我見過遊客最少、遇到野生動物最多的 Zion,空氣乾淨又冷冽,走起來非常舒服。回程在路邊的電子看板看到一句馬丁·路德·金恩 (Martin Luther King, Jr.)的名言:The time is always right to do what is right.(做對的事,任何時機都是好時機)。這句話會出現在電子看板門,應該是因為週一是他的紀念日的關係吧(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覺得是一句簡單但很有力量的話,特此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