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020

043《Teaching Across Cultural Strengths》

Book cover of
最近學校裡有同事發起一個讀書會,想想我也很久沒有參加這種活動了,於是報名參加。

美國一向被說是一個民族大熔爐,所以有各種族群。特別是本校,因為外來的移民居多,學生群體非常多元,也有很大比例是家族第一代大學生(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很大的比例都是半工半讀的。最近一年以來,校方開始有系統的推動『包容、多元、多樣化教學』,就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學校裡找到歸屬感。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是少數、是異類、無法融入學生族群,那麼有很大的機率會最後選擇放棄、離開校園。

說起來,我是外國人、也是家族第一代大學畢業生,完全符合校方定義的『少數族群』。幸好我在台灣受教育時並沒有感受到社會階層、種族所帶來的問題。我覺得『外國人』這個身份也讓我開始帶著一種比較包容、不帶預設立場的心態與學生接觸,在讀這本書時和其它同事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比方說,他們眼中的『文化差異』是在於種族、社會經濟地位、家庭背景、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的差異,而我眼中的差異也包括了世代文化和性格。年輕學生習慣用手機、上網查資料、看 YouTube 和維基百科當補充資料,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相對不喜歡『純理論』或太抽象的觀念,這都是和我不一樣的的世代差異。學生也有分為口語表達好、喜歡參與課堂討論,或是喜歡深思熟慮之後才寫成文章的,這種個性差異也應該納入考慮。

這本書的作者強調要去觀察、瞭解學生的文化背景,然後在教學中利用這些不同的背景。我倒覺得最難的部份是要去有意識地分辨差異、不要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當作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這樣才能開始談包容、吸引學生並讓他們參與課程互動 (Engagement,中文很難譯成對應的字眼)。

如果可以抱持一個開放一點、有彈性一點的心態,我也可以從學生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同時增進我自己的知識。小時候學的成語說『學無止境』,現在覺得『教也無止境』。

有同事一起在讀書會討論,是很有趣的讀書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